■星期故事
渠溝明月
柯裕棻 (20071028)
幾年沒去上海,幾個月前因開會去了一趟,發現這個城市更加耀眼滑亮了。它本來有歷史雕琢的斑駁美,現在則像是上了一層亮油,簇簇新,燈火因而更燦爛,人潮也更生猛,這個城像是撲通一下,整個兒醃泡在錢裡面。烈火烹油的,滾燙燙的錢。錢的滋味是辛辣的,嚐過那滋味的人嘴臉都變了,臉上無論何時都冒著吱吱蒸騰的油氣,表情變得飽滿而敏銳,兩頰發亮,氣焰盛極了,嗓門自然也變大了;沒嚐過那滋味的人因為渴望,臉上總帶著熱切的餓,只有一雙眼睛燈也似的亮,他們充滿了希望,左顧右盼,彷彿黃浦江上的風灑了金粉,彷彿他們每天興沖沖醒來,都是第一次見到這鋪天蓋地的似錦繁華。
這兒什麼也不少,什麼都滿了出來,新的和舊的,豪傑或讎寇,鉅賈或平民,錢或汗水,一直滿出來,停不住。它像所有的大城市一樣,有映照明月的高樓和爬行溝渠的螻蟻。滿城的梧桐樹,原本是詩情畫意的,現在無論怎麼看,一張又一張深綠淺綠的葉子鈔票似的在風裡翻過來,翻過去,就是搖錢樹的樣子。那深深淺淺的棕灰色的樹幹就像是鈔票上的污漬,是眾人手心殷切的汗水。
●
開會的地方在新規劃的區域,整片看去,都是剛剛從農村改建的新式現代郊區,整齊方正,但儘管如此,它還是給人一種歪歪斜斜蒙在馬路的煙塵裡的印象,說不上來是乾淨還是髒亂,走在其中,心裡感覺很不協調,是新的,卻很空無。
這地方離市中心非常遠,到市區得坐很久的車。會議結束後,我和朋友離開了會場,像鄉下人進城似的趕著搭車,東張西望,一路搖晃到黃浦江邊的南京東路廣場上。
黃浦江邊的這個廣場是高樓林立的商業中心,車進不來,全是行人步行區。小小一塊地方擠滿了數萬個像我們一樣來自四面八方的人。
朋友說,欸,想吃餃子。我記得方才似乎走過一家餃子館,轉身掉頭去尋,人潮音浪,滄海一粟,怎樣也找不著了。我們餓得發慌,很快就疲倦了,只能隨波逐流,張望江上的風雲和江邊的高樓,還有高樓下難以置信的滔滔人潮。
我不死心說:「我去問路吧,明明見到的,怎麼一轉身就不見了。」
我隨口就問身邊某個店門口的守衛,「這附近哪裡有餃子館呢?」
這守衛是個非常高大的中年人,雙手環抱胸前,睥睨人群。他微笑著看我,氣焰很盛地教訓說:「到了上海怎麼想吃餃子啊?」
這話訓得也有道理,但是我玩了幾天,已經明白一件事,當今時日,只有錢是硬道理。
所以我撐起場面,仰視他,豪氣干雲地說:「唉,誰天天吃老正興呀。」
他笑了,大概也覺得我有道理,便說:「哪,往前走一點,餃子在對面。」
他指點的這餃子館是家平價連鎖餐館,裝潢和桌椅陳設都是廉價的塑膠品,像一般的漢堡速食店,可是餃子還是論斤兩賣的。點菜的時候頗有江湖豪氣,幾斤幾兩的叫,像水滸傳裡的人。
●
走出餃子館時已是週末午後四點,陽光雖然弱了卻很悶熱,外頭的人還是餃子似的翻滾,蒸騰。我們想找一家超商買飲料,卻遍尋不著。
我自以為問路已有心得,於是又走向其中一座百貨商場的入口,這裡的守衛身著淺藍的制服,正和朋友興高采烈地聊著天,他腳下的階梯上滿滿坐了幾十個歇息的人。
這些暫歇的人群一看就知道是從鄉下外地來的,因為這些人都盡力打扮了自己,可是都打扮過了頭,像是怕自己不夠份量,所以表現得太多,女人擦了太紅的胭脂,男人穿了太正式卻又顯得寒酸的西裝,過度的打扮反而暴露了他們的拮据。他們手裡提著剛買的大小商品,有的擺姿勢拍照,有的百無聊賴地歇著說話。
我左閃右躲穿過這些人,走上階梯,走向守衛。百貨公司的音樂非常暴烈,我扯開喉嚨,以超過音樂的音量問他:「請問,這附近有沒有小超市啊?」
守衛像是遇見了什麼新鮮事,從頭到腳打量了我,T恤、破牛仔褲和爛布鞋,他彷彿在心裡掂我的斤兩。
「買什麼呢?」
「買水。」
這個答案不像剛才那樣有氣魄,我在他眼裡比剛剛還更矮了一截。唉。也許自古以來,所有衙門王府的門房都有相同叫人自慚形穢的本事。
然後,他指著對街一排臨時搭起來隔離建築工地的薄木板牆和一小扇鐵柵門,說:「看見那個小門沒有?你穿過那個小鐵門,走過去,就有一家小超市了。」
我道了謝,正要回頭下階梯時,只見四周原本或坐或站看似休息的這些外地人,忽然都站起來聚在我身後,紛紛向這個守衛問起路來了。
原來同是天涯淪落人。在這個徬徨雜沓的黃金路口,問路也需要一個有膽子先開口的人。我聽見那個守衛耐著性子,一一給了指示。
我和朋友穿過人潮,過了街,從工地木板牆之間生鏽的鐵柵門鑽過去。
朋友說:「這門看起來不太歡迎外人,會有人攔住我們嗎?」
一過了那門,是另一種景象。
一切忽然靜了。
●
門後的小街灰暗空洞,不知從哪個工地裡溢出的塵土使得兩邊低矮的房舍看上去更髒敗。這路彎彎曲曲,兩旁人家傾倒在門前的水散出令人不舒服的氣味。路邊也有梧桐樹,可是極瘦,蒙了塵,營養不良。小孩在路邊啜泣,奶奶在門前打盹,婦人騎腳踏車載貨,工人三三兩兩走來走去。雜物堆在路邊,衣物晾在塵埃裡。
背後幾呎之外就是寸土寸金的繁華市廛,這裡卻尋常得令人大夢初醒。我們像是從金碧輝煌的歌劇前台胡亂闖入不堪聞問的真實後台來了。這落差太巨大太戲劇化了,我們怔怔的說不出話來。
就這麼惶惶然不知身在何處走了一段路,景象越走越貧脊,我開始感到不安並且疑惑我自己也許聽錯了,然後我們就看見一個沒有開燈也沒有冷氣的,像是打烊了那樣暗濛濛的小超商。
但是它如假包換是個超商沒錯。
我買了水,朋友買了煙。我們無言靠在路邊的鐵欄杆上,很累,靜靜看那江,看身邊的梧桐,聽大街上恍若隔世的市聲。朋友點一根煙,說:「一門之隔,社會矛盾。」
經過我們的路人怎麼看都不像上海人,至少不像外面那些人。可是他們確實是上海人,像是在這門後住好幾代了。
他們很靜,很慢,一切都不疾不徐。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似的。
一個老先生穿著汗衫,叼根煙牽了腳踏車,車後不知載了何物,寶貝地蓋了一條花布,小心翼翼扶著,看起來像是一籃子菜。
一個孩子渾身是泥跑了過去。一個婦人追著他。
●
一對民工似的男女手牽手經過我們。這兩人都極髒極髒,髒得難以形容,他們髒到怎麼也看不出年紀的地步,也許十幾,廿幾,也許卅幾。他們曬得很黑,頭髮糾結,蒙了一頭灰。大熱天還莫名其妙穿著毛衣背心和呢外套,衣著襤褸得沒有季節,幾乎要讓人疑心是乞丐了。但是兩人之間的某種氣氛又不像乞丐,因為他們看起來實在是,太快樂了。
這女的比男的高些,胖些,她一路走一路笑,高聲說話,男的就只是縮著肩低著頭,面帶恍惚的微笑,看著空虛中的某一點,一心牽著女的手走路。要不是臉上的灰塵和日曬,他肯定是紅透了臉。
他們的肩膀被生活壓得歪斜了,面目也憊癩難辨,可他們雖髒且窮,那笑聲卻十分爽朗。
他們不是上海人,不知是哪裡來的,講話有個奇怪的口音。經過我們的時候,我聽見了女方說的話,雖然有口音但還聽得懂:
「現在啥也別說了。」
男的迷離笑著,點點頭。
女的繼續說:
「等我們存了錢,一塊兒回老家去,晚上一起看星星,啥都不想,啥都不愁,多開心。」
●
我心口發熱,大受感動,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朋友也聽見了,皺著眉,又笑,又嘆氣。我們原已無言,如今更是忘言。
在這城市的底層,在看似最貧困最無望的人身上,我意外發現真的有錢買不到的東西,它以如此巨大的社會矛盾顯現,無力回天得讓人心痛。但是它又超越了一切的物質條件,這麼單純,這麼卑微,這麼美。
(本文收入大塊文化新書「甜美的剎那」)
〔中時副刊〕
渠溝明月
柯裕棻 (20071028)
幾年沒去上海,幾個月前因開會去了一趟,發現這個城市更加耀眼滑亮了。它本來有歷史雕琢的斑駁美,現在則像是上了一層亮油,簇簇新,燈火因而更燦爛,人潮也更生猛,這個城像是撲通一下,整個兒醃泡在錢裡面。烈火烹油的,滾燙燙的錢。錢的滋味是辛辣的,嚐過那滋味的人嘴臉都變了,臉上無論何時都冒著吱吱蒸騰的油氣,表情變得飽滿而敏銳,兩頰發亮,氣焰盛極了,嗓門自然也變大了;沒嚐過那滋味的人因為渴望,臉上總帶著熱切的餓,只有一雙眼睛燈也似的亮,他們充滿了希望,左顧右盼,彷彿黃浦江上的風灑了金粉,彷彿他們每天興沖沖醒來,都是第一次見到這鋪天蓋地的似錦繁華。
這兒什麼也不少,什麼都滿了出來,新的和舊的,豪傑或讎寇,鉅賈或平民,錢或汗水,一直滿出來,停不住。它像所有的大城市一樣,有映照明月的高樓和爬行溝渠的螻蟻。滿城的梧桐樹,原本是詩情畫意的,現在無論怎麼看,一張又一張深綠淺綠的葉子鈔票似的在風裡翻過來,翻過去,就是搖錢樹的樣子。那深深淺淺的棕灰色的樹幹就像是鈔票上的污漬,是眾人手心殷切的汗水。
●
開會的地方在新規劃的區域,整片看去,都是剛剛從農村改建的新式現代郊區,整齊方正,但儘管如此,它還是給人一種歪歪斜斜蒙在馬路的煙塵裡的印象,說不上來是乾淨還是髒亂,走在其中,心裡感覺很不協調,是新的,卻很空無。
這地方離市中心非常遠,到市區得坐很久的車。會議結束後,我和朋友離開了會場,像鄉下人進城似的趕著搭車,東張西望,一路搖晃到黃浦江邊的南京東路廣場上。
黃浦江邊的這個廣場是高樓林立的商業中心,車進不來,全是行人步行區。小小一塊地方擠滿了數萬個像我們一樣來自四面八方的人。
朋友說,欸,想吃餃子。我記得方才似乎走過一家餃子館,轉身掉頭去尋,人潮音浪,滄海一粟,怎樣也找不著了。我們餓得發慌,很快就疲倦了,只能隨波逐流,張望江上的風雲和江邊的高樓,還有高樓下難以置信的滔滔人潮。
我不死心說:「我去問路吧,明明見到的,怎麼一轉身就不見了。」
我隨口就問身邊某個店門口的守衛,「這附近哪裡有餃子館呢?」
這守衛是個非常高大的中年人,雙手環抱胸前,睥睨人群。他微笑著看我,氣焰很盛地教訓說:「到了上海怎麼想吃餃子啊?」
這話訓得也有道理,但是我玩了幾天,已經明白一件事,當今時日,只有錢是硬道理。
所以我撐起場面,仰視他,豪氣干雲地說:「唉,誰天天吃老正興呀。」
他笑了,大概也覺得我有道理,便說:「哪,往前走一點,餃子在對面。」
他指點的這餃子館是家平價連鎖餐館,裝潢和桌椅陳設都是廉價的塑膠品,像一般的漢堡速食店,可是餃子還是論斤兩賣的。點菜的時候頗有江湖豪氣,幾斤幾兩的叫,像水滸傳裡的人。
●
走出餃子館時已是週末午後四點,陽光雖然弱了卻很悶熱,外頭的人還是餃子似的翻滾,蒸騰。我們想找一家超商買飲料,卻遍尋不著。
我自以為問路已有心得,於是又走向其中一座百貨商場的入口,這裡的守衛身著淺藍的制服,正和朋友興高采烈地聊著天,他腳下的階梯上滿滿坐了幾十個歇息的人。
這些暫歇的人群一看就知道是從鄉下外地來的,因為這些人都盡力打扮了自己,可是都打扮過了頭,像是怕自己不夠份量,所以表現得太多,女人擦了太紅的胭脂,男人穿了太正式卻又顯得寒酸的西裝,過度的打扮反而暴露了他們的拮据。他們手裡提著剛買的大小商品,有的擺姿勢拍照,有的百無聊賴地歇著說話。
我左閃右躲穿過這些人,走上階梯,走向守衛。百貨公司的音樂非常暴烈,我扯開喉嚨,以超過音樂的音量問他:「請問,這附近有沒有小超市啊?」
守衛像是遇見了什麼新鮮事,從頭到腳打量了我,T恤、破牛仔褲和爛布鞋,他彷彿在心裡掂我的斤兩。
「買什麼呢?」
「買水。」
這個答案不像剛才那樣有氣魄,我在他眼裡比剛剛還更矮了一截。唉。也許自古以來,所有衙門王府的門房都有相同叫人自慚形穢的本事。
然後,他指著對街一排臨時搭起來隔離建築工地的薄木板牆和一小扇鐵柵門,說:「看見那個小門沒有?你穿過那個小鐵門,走過去,就有一家小超市了。」
我道了謝,正要回頭下階梯時,只見四周原本或坐或站看似休息的這些外地人,忽然都站起來聚在我身後,紛紛向這個守衛問起路來了。
原來同是天涯淪落人。在這個徬徨雜沓的黃金路口,問路也需要一個有膽子先開口的人。我聽見那個守衛耐著性子,一一給了指示。
我和朋友穿過人潮,過了街,從工地木板牆之間生鏽的鐵柵門鑽過去。
朋友說:「這門看起來不太歡迎外人,會有人攔住我們嗎?」
一過了那門,是另一種景象。
一切忽然靜了。
●
門後的小街灰暗空洞,不知從哪個工地裡溢出的塵土使得兩邊低矮的房舍看上去更髒敗。這路彎彎曲曲,兩旁人家傾倒在門前的水散出令人不舒服的氣味。路邊也有梧桐樹,可是極瘦,蒙了塵,營養不良。小孩在路邊啜泣,奶奶在門前打盹,婦人騎腳踏車載貨,工人三三兩兩走來走去。雜物堆在路邊,衣物晾在塵埃裡。
背後幾呎之外就是寸土寸金的繁華市廛,這裡卻尋常得令人大夢初醒。我們像是從金碧輝煌的歌劇前台胡亂闖入不堪聞問的真實後台來了。這落差太巨大太戲劇化了,我們怔怔的說不出話來。
就這麼惶惶然不知身在何處走了一段路,景象越走越貧脊,我開始感到不安並且疑惑我自己也許聽錯了,然後我們就看見一個沒有開燈也沒有冷氣的,像是打烊了那樣暗濛濛的小超商。
但是它如假包換是個超商沒錯。
我買了水,朋友買了煙。我們無言靠在路邊的鐵欄杆上,很累,靜靜看那江,看身邊的梧桐,聽大街上恍若隔世的市聲。朋友點一根煙,說:「一門之隔,社會矛盾。」
經過我們的路人怎麼看都不像上海人,至少不像外面那些人。可是他們確實是上海人,像是在這門後住好幾代了。
他們很靜,很慢,一切都不疾不徐。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似的。
一個老先生穿著汗衫,叼根煙牽了腳踏車,車後不知載了何物,寶貝地蓋了一條花布,小心翼翼扶著,看起來像是一籃子菜。
一個孩子渾身是泥跑了過去。一個婦人追著他。
●
一對民工似的男女手牽手經過我們。這兩人都極髒極髒,髒得難以形容,他們髒到怎麼也看不出年紀的地步,也許十幾,廿幾,也許卅幾。他們曬得很黑,頭髮糾結,蒙了一頭灰。大熱天還莫名其妙穿著毛衣背心和呢外套,衣著襤褸得沒有季節,幾乎要讓人疑心是乞丐了。但是兩人之間的某種氣氛又不像乞丐,因為他們看起來實在是,太快樂了。
這女的比男的高些,胖些,她一路走一路笑,高聲說話,男的就只是縮著肩低著頭,面帶恍惚的微笑,看著空虛中的某一點,一心牽著女的手走路。要不是臉上的灰塵和日曬,他肯定是紅透了臉。
他們的肩膀被生活壓得歪斜了,面目也憊癩難辨,可他們雖髒且窮,那笑聲卻十分爽朗。
他們不是上海人,不知是哪裡來的,講話有個奇怪的口音。經過我們的時候,我聽見了女方說的話,雖然有口音但還聽得懂:
「現在啥也別說了。」
男的迷離笑著,點點頭。
女的繼續說:
「等我們存了錢,一塊兒回老家去,晚上一起看星星,啥都不想,啥都不愁,多開心。」
●
我心口發熱,大受感動,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朋友也聽見了,皺著眉,又笑,又嘆氣。我們原已無言,如今更是忘言。
在這城市的底層,在看似最貧困最無望的人身上,我意外發現真的有錢買不到的東西,它以如此巨大的社會矛盾顯現,無力回天得讓人心痛。但是它又超越了一切的物質條件,這麼單純,這麼卑微,這麼美。
(本文收入大塊文化新書「甜美的剎那」)
〔中時副刊〕